永州日報訊(通訊員 王潔 潘志榮)冷水灘區以實施農村“三變”改革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,喚醒村集體和群眾手中“沉睡”資源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由無到有、由點到面、由弱變強,實現華麗蝶變。目前,全區178個村中,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已有42個村,30萬元以上的已有4個村,今年年底前可全部消除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薄弱村。
整合力量“輸血”。各部門重點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。由33名區級領導每人聯系1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精準扶持,由98個區直部門及后盾單位一包到底駐村指導,直至實現薄弱村轉化,選擇43家有經濟實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結對子,重點在產業發展、資源開發、勞務用工、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。
創新機制“活血”。實施“一二三四”能力提升工程。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評估,重點對“為官不為”、村收入低于5萬元的村進行清理整頓。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,持續實施集體經濟“十村示范、百村提升”工程。堅持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與扶持政策資金掛鉤,對重視程度高、發展效果好的鄉鎮,在政策扶持和資金分配上給予適當傾斜。持續開展農村黨員冬春訓,選派青年農民和農村黨員2300余人參加“黨建+鄉村振興高素質農民培育”培訓,落實“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”,實現每個村“兩委”班子至少有1名具有大專學歷的成員,開展“黨員進黨?!比珕T輪訓行動,實現基層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和黨員普遍培訓全覆蓋。
盤活資源“造血”。發展特色產業,推動資源變資產。采取土地入股、出租等形式,做強做大特色產業,創辦了六大“萬字號”農業生產基地,打造了“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”仁山村,“國家森林鄉村”牛角圩村、敏村等一批農旅融合經濟強村。整合涉農資金,推動資金變股金。采取“量化到村、股份合作、入股分紅、循環發展”的模式,將涉農項目資金、財政扶持資金等量化為村級集體股金,入股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集聚使用,推進資金變股金,村集體獲取分紅收益。強化利益聯結,推動農民變股民。采取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等形式,構建企業、村集體、村民多方共贏、科學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。上嶺橋鎮仁山村成立“仁山村農旅發展有限公司”,通過項目帶動、村企合作,引導村民以土地或勞務方式入股,發展休閑旅游、餐飲民宿,實現村民“人人有股份、個個有就業、年年有分紅”。